?> 

主页新闻中心业界动态

新一代北斗芯片深圳造 “中国芯”崛起服务全球

发布时间:2020-09-20

 

近日,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首届卫星应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深圳举行,此次以“超越卫星导航,共享天地信息”为主题的年会聚集了各大院士专家、业界精英等,也在短短两天让大家认识到两个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圳。

大会上,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北斗”)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这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不仅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和其产业链推向众人面前,也让世人的眼光聚向了深圳这个盛产高新企业的城市。

从20世纪末至今,北斗系统不断更新迭代,在当今国家经济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北斗系统与“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信息化发展等战略深度融合,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的北斗产业链。

目前,北斗系统在诸多民生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各类高精度数据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以融合为特征的“北斗+互联网+其他行业”新模式,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链,许多国内北斗芯片公司正在不断突破技术难度,试图将“国外芯片独占一片天”的局面变成“国产芯片崛起”。

而深圳,一个具备良好的智能硬件产业基础和北斗完备产业链生态的城市,正以其肥沃的资源,蕴育出更多的北斗产业。

北斗系统价值正超越其功能

中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而前两步的目标已经实现。

目前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已正式启动建设,计划今年底将会发射4颗全球组网卫星。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号和二号已经顺利完成组网,正在建设的北斗三号系统除了全球覆盖以外,在性能与系统的可靠性方面,还将有大的提高,从定位精准来讲,会在现在系统性能基础上提高1~2倍。

北斗系统的价值正逐渐超越它所具备的功能。2016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06%,其中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表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系统一旦建成并获得广泛应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科技实力、培育前沿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反哺作用不可限量。”于贤成说。

如今,我国的北斗系统在深入百姓生活时,也走出了国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国家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表示,中国2018年前后将初步具备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原计划为2020年),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需求。届时,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产品。

可以说,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北斗系统正逐步走向世界,但于贤成认为推广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任重而道远。“需要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要普及应用北斗知识,让人们认识应用北斗系统的好处和优点。产业资源力量还需要真正整合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内外协同与融合,使国家与地方的支持与推动达到最佳效率。”

“深圳提供了最适合的研发环境”

去年12月,总投资4亿元的“华大北斗”落户深圳市龙岗区。

其实,这个年轻的公司前身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旗下的华大电子导航事业部。中国电子在1986年成立,总部位于北京。2016年,中国电子总部逐步迁出北京,再三考察之后,最终落户深圳。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提供了最合适的研发环境。”华大北斗总经理孙中亮表示。

在孙中亮看来,公司的选址应当放长目光,纵观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只有在于上下游产业链结合时,芯片研发的核心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深圳制造的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全国40%,同时,深圳拥有涵盖芯片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孙中亮眼里,良好的智能硬件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生态让深圳成了中国电子总部的最佳选择。

今年5月,龙岗区新修订的《深圳市龙岗区经济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实施细则》也为芯片研发企业注入了多项扶持资金。移址后的华大北斗潜心研究,作为行业新手,它似乎并无其他特殊之处,直到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举行。

因为研发出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年轻公司迅速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企业。

从去年12月成立,到发布研发成果时,似乎在不到一年间,华大北斗便已取得了骄人成就,但事实上,北斗芯片的研发项目早在5年前便已经在北京启动。

研发芯片的时间周期长,短则要1~2年,长则需3~4年。不及小拇指甲盖大的芯片,从设计到成功研发,需要经历无数次试验。

尽管华大北斗研发团队在设计芯片的时已经尽量考虑得周全,芯片研发的成功与否,仍要在芯片投片充电测试时才能见分晓。芯片测试需要对芯片的各部分进行分析与修改,这一过程历时3个月,有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搞芯片研发,做上百次测试,是很正常的。” 华大北斗总经理孙中亮觉得芯片研发的过程就像赌博,“只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能不能成。”

北斗芯片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2岁,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学历水平都比较高,毕业于全国各大名校。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吸收更多国际化人才,华大北斗还在位于香港沙田的香港科学园内成立了芯片研发中心。

由于芯片研发行业的特殊性,研发团队中女性成员所占比例极小,“10个研发成员里,女性成员不到1.5个吧。这个问题没法回避。”孙中亮说道。但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中国,他补充道,“即便是在欧美,从事芯片研发行业的女性,也是蛮少的。”

“从事芯片开发的人,得耐住性子。”在孙中亮看来,芯片研发的过程长而枯燥。9月17日,结束了年会后,孙中亮与研发团队的成员们在龙岗区就地找了个饭馆庆功。为研发项目忙碌了多年,团队成员们终于有时间吃饭庆功,畅谈未来。

国产北斗芯片打入市场

要追溯起最早一批进入北斗芯片行业的企业,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算一个。

2004年,中科微成立,专注导航芯片设计,2009年开始研究北斗射频芯片,当时公司研发的北斗芯片并不成熟,还是双芯片,无法与第一代北斗系统相契合,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直到2010年,第二代北斗系统开始试运行,北斗系统管理办公室举行北斗系统比测项目,中科微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北斗办内部的模拟信号,不断测试、更新芯片,以便能完全适应北斗系统。经过无数个测试与更新的夜晚,2011年,中科微的芯片名列北斗系统比测项目前三。

这个名次很快就起了作用。2013年,中科微成功挤进中国北斗芯片市场。

中科微总裁助理李晓江清晰地记得中科微进入北斗芯片市场的第一个项目,那是一个交通市场的项目,专用于货运卡车和大巴等汽车的行驶记录仪。事实上,在2012年前,中国北斗芯片市场全是国外进口的芯片,当时作为为数不多的国产芯片公司之一,要在众多成熟的国外芯片中脱颖而出,李晓江有些忐忑。

中科微不断发展,最初的双芯片也发展成单芯片,在李晓江看来,从双芯片变成单芯片,这代表了技术的一个飞跃,单芯片功耗降低了一半,成本也更低,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

中科微的市场不断扩大,据中科微统计,去年中科微北斗芯片销售额约400万套,今年可能会达到500万套,而在中科微熟悉的交通市场中,其北斗芯片占有率达到了80%。

事实上,除了中科微,国内其他芯片公司也不断涌现,逐渐进入各大领域。2015年以来,北斗应用在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2017年北斗系统在配电行业的应用受到各方关注,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传输配电自动化运行中采集的各类参数信息,有效解决了我国偏远地区地面通信公网无法有效采集。

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助理高卫广曾在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介绍,截至今年9月初,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约为4000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市场30%和90%的份额,并输出到7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达30余个。

北斗产业的未来之路

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北斗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

今年5月,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发布了两个重要议题:一是全国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研究起草工作全面展开。

信息平台构建和立法工作的推进使我国北斗系统商业化进一步落地,包括国内应用以及海外应用,都将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和信息服务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交流。据统计,2016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2118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22.06%。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70%。

作为国家战略性空间基础设施,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对国防安全意义重大,在民用领域的精准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于贤成表示,在城市燃气、城镇供热、电力电网、供水排水、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多种行业的迫切需求下,目前,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已为全国超过400座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北斗精准服务,有效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对于北斗产业的未来,中信建投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于海宁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时代,是以百亿连接来计算的巨大市场空间,如果在物联网的每一个终端上有北斗定位的信息,北斗产业的市场前景可以说是非常乐观。

于海宁表示,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芯片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以兼容的模式发展,高通、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引入了北斗系统,这极大地有助于北斗系统全球化的推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介绍,我国计划今年年底前发射四颗北斗三号卫星,目前正扎实推进北斗全球系统的组网建设和北斗二号区域系统的稳定运行。预计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具备覆盖全球服务能力的北斗系统,届时北斗产业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


(转自 深圳晚报)